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读《论语》品古人智慧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8:15 点击次数:134
从孔夫子的“三境论”到人间烟火:把日子过成喜欢的模样
作者:洪涛
图片
暮春三月,曲阜阙里的杏坛下,新绿的枝叶间漏下细碎的阳光,落在孔子鬓边的银丝上。七十二弟子环坐,指尖沾着晨露的书卷还摊在膝头,曾皙鼓瑟的余音刚从竹林深处漫过来,孔子忽然抬手,指尖轻轻叩了叩案上的竹简,目光扫过弟子们或沉思或懵懂的脸,缓缓开口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
图片
这轻轻一句话,像一粒石子投进千年时光的湖,漾开的涟漪至今还在我们的生活里打转。要读懂这句话,得先跟着三位学者的脚步,把这“三境”拆解开来看——钱穆先生在《论语新解》里说,这是“人生进学之三阶级”,知是“知有此事”,好是“心好之”,乐是“乐在其中”,一层比一层深,一层比一层真;杨伯峻先生在《论语译注》里更直白,他说“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,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”,把“乐”字点成了最高级的享受;而李泽厚先生在《论语今读》里,干脆把这上升到了“人格境界”,说“乐”是一种“天人合一”的自在,是把做事变成了生命本身的欢喜。 咱们先从“知之者”说起。这就像晚清时候,江南织造府里的绣娘,从小被教着“一寸缂丝一寸金”,针脚要齐,配色要准,可她们中的大多数,一辈子只知道“该这么绣”,却不知道“为什么这么绣”。就像杨伯峻先生说的“懂得它”,只是掌握了规矩,却没摸到骨子里的喜欢。光绪年间有个叫沈云芝的姑娘,后来改名叫沈寿,她一开始也是“知之者”,跟着母亲学绣,针法学得滴水不漏,可总觉得绣出来的凤凰少了点灵气。直到有一天,她在苏州拙政园里看到真的孔雀开屏,阳光洒在羽毛上,蓝的像浸了水的宝石,绿的像裹了晨雾的荷叶,她忽然蹲在地上哭了——原来自己以前绣的,只是“像孔雀”,却不是“活孔雀”。从那天起,她才算从“知之者”跨到了“好之者”,天天跑到园子里看鸟,把孔雀的尾羽拆成几十种颜色,连晨露沾在羽毛上的光泽都记在本子上,后来绣出的《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》,连欧洲王室都惊叹“这绣品会呼吸”。 这就是“好之者”的模样——像钱穆先生说的“心好之”,心里揣着一股子热乎劲,愿意为了它熬夜,愿意为了它较真。民国时候有个叫梁思成的先生,他对古建筑的“好”,简直刻进了骨子里。1937年夏天,他和林徽因坐着骡车去山西五台山,要找唐代的佛光寺。那时候山里正闹土匪,他们裹着粗布衣裳,脸上抹着灰,白天在荒庙里爬梁架,晚上就着油灯画图纸。有一次,梁思成踩着木梯去看梁上的题记,梯子突然晃了一下,他一手抓着梁木,一手还紧紧攥着铅笔,生怕漏了一个字。林徽因后来在信里写:“我们在这里不是吃苦,是在找老朋友——这些老房子,比什么都亲。”这种“好”,已经不是“喜欢”那么简单,是把自己的命,和要做的事绑在了一起。
图片
可最难得的,还是“乐之者”。就像李泽厚先生说的“天人合一”,做事的时候忘了自己,忘了时间,连苦都变成了甜。北宋时候的苏东坡,就是个天生的“乐之者”。他被贬到黄州,没了俸禄,只能在东坡上开荒种地,穿着粗布短褂,戴着斗笠,跟农民一起犁田。有一天下雨,他没带伞,淋得浑身湿透,却拄着锄头哈哈大笑,写了句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”。他在厨房里琢磨红烧肉,把酱油、黄酒、冰糖一层层兑进去,小火慢炖,看着肉在砂锅里咕嘟咕嘟冒泡泡,比中了进士还开心。后来他被贬到海南,没书看,就自己抄书;没笔墨,就用树枝在地上写。有人问他苦不苦,他说: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”不是他不苦,是他在苦里找到了“乐”——种地是乐,做饭是乐,抄书也是乐,把日子过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。 说到这儿,就得提于丹教授常说的“论语的温度”——这句话不是给圣人定的规矩,是给咱们普通人的生活指南。你看现在写字楼里的年轻人,有人天天抱怨工作累,可有人却能在做PPT的时候,把图表做得像艺术品,加班到半夜还在琢磨“这个配色再调亮点会不会更好”;有人觉得带孩子是负担,可有人却能在陪孩子搭积木的时候,跟孩子一起想象“这是我们的城堡,门口要种会发光的花”。这就是“知”和“乐”的区别:“知”是“我要做”,“乐”是“我想做”;“知”是应付,“乐”是享受。 再往大了说,咱们国家这几十年的发展,不也是一群“乐之者”闯出来的吗?邓稼先先生当年在罗布泊搞原子弹,住的是土坯房,喝的是苦水,夏天蚊子能把人咬得睡不着觉。可他每次看到数据曲线往上走,就像孩子看到糖一样开心,半夜里还在办公室里哼着歌画图。有一次试验成功,他激动得跳进沙漠里,沙子烫得脚疼,他却浑然不觉——那时候他心里的乐,比原子弹的光还亮。还有袁隆平先生,一辈子在田埂上跑,顶着太阳看稻穗,下雨了就披着雨衣蹲在田里,别人说他“泥腿子院士”,他却笑着说:“我就喜欢跟稻子说话,它们长得好,我比什么都高兴。” 回到孔夫子的杏坛下,阳光还是那样暖,弟子们的提问声仿佛还在耳边。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,这句话从来不是让我们去追求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而是让我们在平常日子里,找到那件能让自己“乐在其中”的事——可能是做饭,可能是养花,可能是写代码,可能是教孩子读书。就像钱穆先生说的,这是“进学之阶”,也是“人生之境”:你把事当成任务,它就是负担;你把事当成喜欢,它就是乐趣;你把事当成快乐,它就是生命里的光。 所以啊,别总说“日子没意思”,试着从“知”走到“好”,再从“好”走到“乐”——当你为一件事忘了时间,忘了疲惫,甚至忘了自己的时候,你就懂了孔夫子那句话的真意:最好的生活,不是活成别人眼里的成功,而是活成自己心里的快乐。
二哥的万花筒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